簡煒文醫生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
俗語說「人有三急」,其中之一就是指「尿急」。排尿是人體正常和自然的生理需求,惟對「膀胱過度活躍症」(又稱為「膀胱過動症」,英文簡稱OAB)患者而言,「尿急」卻成為影響日常生活的困擾。
年約30歲的何太(化名)數年前患上原發性OAB,從分娩至目睹兒子長大,見證着兒子由嬰孩階段順利過渡如廁訓練,懂得控制小便,她慨嘆自己連小孩也不如,症狀反覆已影響她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OAB患者尿意頻繁 可伴隨失禁
OAB是由於膀胱逼尿肌不由自主地收縮,導致急迫性尿意,需要緊急排尿,有時候會伴隨尿失禁。大部份患者都是因為尿頻、夜尿、突發急迫性尿急和尿失禁等症狀而求醫。正常膀胱可儲存約300至500毫升尿液,在正常狀態下,當膀胱內的尿液達100至150毫升,我們便會開始感覺到尿意,但OAB患者即使膀胱內只有少量小便(50至100毫升)就會感到強烈的尿意。
OAB在本港頗為普遍,根據一項在2017年進行的調查發現,OAB的男女發病率相約,每7名人士便有1名患上,而80歲以上的長者更是每3名便有1名受OAB困擾。
OAB三大類治療方案
目前,OAB的主要治療方案包括:(1)行為治療;(2)藥物治療;及(3)介入式醫療程序。
行為治療即非藥物治療,建議患者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讓症狀好轉,例如戒除咖啡、濃茶、汽水和酒精,並控制飲水時間及進行膀胱訓練。不少OAB患者由於擔心出現尿失禁,於是避免飲水,其實這只會令小便變得濃縮,濃縮的小便會刺激膀胱黏膜,反而令症狀加劇,故養成良好的飲水習慣十分重要。
如行為治療成效未如理想,醫生會建議用藥幫助膀胱肌肉放鬆。傳統的口服 「抗膽鹼類藥物」和另一類型的「腎上腺受體促進劑」能減低膀胱逼尿肌的不正常收縮以改善膀胱控尿功能,從而減少突發性尿急及尿失禁的情況。然而,要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無論接受哪一類藥物,都必須遵從醫生指示,定時定量服藥。
至於受症狀困擾而服藥無效的OAB患者,醫生或會建議其進行介入式醫療程序,選項包括膀胱內肉毒桿菌素注射或經皮脛後神經電刺激。前者須利用膀胱鏡將肉毒桿菌素注射至膀胱肌肉層,以穩定膀胱肌肉的不正常收縮,每次注射的功效一般可維持6至9個月不等,故需要反覆注射以維持治療效果。
「經皮脛後神經電刺激」則是利用微量的電流刺激腳跟內側的脛後神經,調控神經傳遞,從而使膀胱肌肉收縮的程度下降。此治療每12次為一個療程,一般接受第3至第4次治療後便初見成效。其好處是副作用輕微,有機會減低對口服藥物的依賴,從而減少藥物的副作用,惟須每星期到醫院接受治療,故適合時間安排有彈性的患者。
受到尿頻尿急影響,不少年長患者會因為害怕乘搭交通工具而減少外出及社交活動,繼而影響情緒及生活質素。不少文獻亦指出,OAB與情緒及精神狀況的關聯性很高,故易形成惡性循環,加重病情。儘管OAB甚為普遍,現時醫學的進步令治療變得多元化,切合不同患者的需要。因此,如有尿頻尿急的困擾,宜盡快找醫生評估並接受治療,早日重拾輕鬆愜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