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曾經在大笑、咳嗽、打噴嚏、蹲下或提取重物時出現滲尿的情況,你可能正面臨常見於婦女的「壓力性尿失禁」。儘管尿失禁並不會對生命構成威脅,部分患者卻會因而不敢出遠門,長期使用尿墊或尿片可能衍生衞生問題,甚至出現異味,對患者的自我形象、社交和生活質素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因而患上焦慮症或抑鬱症,情況不容忽視。今次請來泌尿外科專科醫生陳開澤跟大家分享尿失禁的成因、病症及治療方法。
主因乃骨盆底肌肉鬆弛
年約五十歲、曾三度分娩、現任職保安的嚴女士(化名),每天工作巡樓時都受滲尿困擾,需更換兩至三塊尿片。事實上,壓力性尿失禁的確多見於婦女,主因是骨盆底肌肉鬆弛,當腹腔壓力增加,尿液便會不由自主地從尿道滲出。 經陰道分娩的過程有機會創傷或拉鬆骨盆底肌肉,長期咳嗽增加腹腔壓力,導致壓力性尿失禁;年老令骨盆底肌肉鬆弛和肥胖也是風險因素。診斷方面包括詳細詢問病歷和小便習慣,也會要求患者填寫問卷,以評估其尿失禁的嚴重程度,當然還不少得驗尿和全面的臨床身體檢查,以排除其他泌尿科或婦科疾病。
非手術(保守)治療
如有初期症狀,一般會建議患者改變生活方式和進行盆底肌肉訓練,前者包括限制刺激性飲料,如咖啡因和酒精的攝取和保持健康體重,後者則透過肌肉收縮運動來訓練骨盆底肌肉的強度,從而改善骨盆底肌肉鬆弛問題。盆底肌肉訓練可在仰卧、坐下或站立時進行,但重點是必須持之以恆地每天練習,約50%患者可透過盆底肌肉訓練改善壓力性尿失禁的問題。至於無法自行進行盆底肌肉訓練的患者,可利用「體外電磁波骨盆底肌肉治療」的脈衝電磁波來進行被動式刺激和強化骨盆底肌肉,患者只需輕鬆地坐在治療椅上,過程中會感到輕微盆底肌肉收縮,惟此療程需進行十次以上,患者需每週兩次到診所接受治療(每間醫院治療時間和次數不同)。
手術治療
如保守治療成效不彰,便須考慮進行尿控手術來改善生活質素,當中包括陰道懸吊術或尿道中段吊帶術。而尿道中段吊帶術是將吊帶置入尿道中段位置,兩邊尾部可選擇在盆骨的閉孔或盆骨後方穿出,兩者成效相若。這類手術歷史攸久,成效高達九成。患者需接受局部或半身麻醉,手術過程約一小時,大多可即日出院。手術風險包括流血、傷及膀胱、尿道或血管神經線導致腳痛(經盆骨閉孔)和尿瀦留等,惟並不常見。吊帶可選用人工纖維薄膜,但後期有機會出現蝕入尿道或膀胱的風險(約2%至4%)。倘患者擔心此項風險,可選擇恥骨陰道懸吊術,利用自身組織包括腹直肌的筋膜或大腿外側的闊筋膜,但需在肚皮或大腿取大約1.5厘米乘6至8厘米的筋膜吊起尿道,術後痛楚較大,復完時間也較長。
說回嚴女士的個案,她對保守治療反應並不理想,經泌尿科醫生詳細解釋後,決定接受恥骨陰道懸吊術。手術後,滲尿的情況消失,毋須再使用尿片。無論工作、出遠門還是大笑都可隨心所欲,會陰皮膚因被尿液長期刺激而紅腫的情況更加不復見。嚴女士形容,感覺仿如重生。
壓力性尿失禁常被忽視,大部分婦女因感到尷尬而羞於啟齒,或誤以為是年紀大的「正常」生理現象、「無得醫」,故抱著逆來順受的消極心態。在此再次提醒,壓力性尿失禁是可以有效治療的,如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尋求泌尿科醫生的專業診斷及接受適當的治療,以改善生活質素,重拾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