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宜醫生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

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s,UTI)是常見於婦女的疾病。根據醫學文獻,每兩名婦女中即有一名曾經患上泌尿道感染,而約六成女性一生中曾經歷一次或以上有症狀的感染。到底泌尿道感染的致病原因是什麼?為何老是反覆發作?原來,除了對症下藥之外,個人衞生與生活習慣皆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趙宜將於下文跟大家分享泌尿道感染跟生活習慣的密切關係。

泌尿道感染的高風險一族

醫學上將泌尿道感染分為「下泌尿道感染」和「上泌尿道感染」,前者包括尿道炎(urethritis)和膀胱炎(cystitis),患者小便時會感到赤痛和灼熱、小便次數頻密而量少、尿液混濁,甚至出現血尿;後者則包括輸尿管炎(ureteritis)和腎盂腎炎(pyelonephritis),除上述症狀外,患者或會出現腰背痛和發燒等。

事實上,泌尿道感染可發生於任何人身上,惟由於生理結構,女性患泌尿道感染的機會比男性高,部分患者更會反覆受感染。女性的尿道口毗鄰外陰部,接近陰道和肛門,故較易受外陰、陰道或肛門的細菌感染。而且女性的尿道較短,只有約5厘米,細菌較易由尿道進入膀胱,甚或到達腎臟。其他高風險族群還包括以下幾類:

年輕婦女:性生活較活躍,外陰細菌有機會在性行為時感染尿道及進入膀胱;使用殺精劑亦會使感染風險上升。另外,家族遺傳也是因素之一。

更年期婦女: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有助陰道內的益菌生長及保持酸鹼度平衡,惟正值更年期或更年期後的婦女,雌激素水平會急劇下降,令益菌數量減少並使陰道偏向鹼性,削弱了抵禦細菌的能力。此外,年長婦女較容易患上尿失禁和盤腔器官脫垂――這也是尿道炎的高危因素。

糖尿病及免疫功能較差者:本身患有糖尿病、腎病或需放置導尿管的患者或會因為免疫系統疲弱而較容易出現泌尿道感染。

治療從生活習慣入手

大部分無併發症的泌尿道感染,單從患者對症狀的描述便已可診斷出來,有時候亦需要進行尿液分析,以觀察患者的尿液中是否存在白血球和紅血球。若驗出尿液內存在白血球,便代表免疫系統正在工作,對抗細菌,故可判斷為炎症;若驗出紅血球,則顯示尿液中有隱血。醫生亦可能進行尿液細菌培養(俗稱「種菌」)以揪出導致發炎的細菌種類,再針對性地處方抗生素。

急性泌尿道感染的抗生素治療療程介乎三至七日,視乎嚴重程度而定。惟泌尿道感染復發的情況很常見,部分女性或在痊癒的數週或數月後,再次受到感染。對於多次復發的患者,便應從多方面處理:首先須找出發病的原因,如患者是否屬高風險人群。此外,生活習慣與尿道炎關係密切,故醫生亦會建議患者從改善生活習慣入手。醫學文獻指出,復發性尿道炎患者在每天飲水量提高至1.5公升以上之後,感染風險明顯降低,故建議復發性患者每日飲用1.5公升以上清水。患者亦需注意個人衞生,如廁後應由前往後擦拭清潔,避免將外陰和肛門的細菌帶到尿道。

不少婦女誤以為使用鹼性清潔劑(例如梘液、滴露等)清洗外陰有「殺菌消毒」的作用,這是大錯特錯──此舉會改變外陰酸鹼度、使益菌數量減少,反會使尿道更容易受細菌感染,造成惡性循環;坊間一些聲稱「外陰專用」的清潔劑也不宜過度使用,而事實上使用清水清洗外陰已經足夠。另一方面,女士們可服用紅莓提取物補充品,例如紅莓素或紅莓汁,有助預防泌尿道感染。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趙宜

迷思1:

服用抗生素後,尿液會變橙色?

非也!抗生素的作用是殺菌,即消滅導致泌尿道感染的細菌,它不會令尿液顏色改變。

很多時候,醫生會同時為患者處方另一種改善症狀的藥物,例如Phenazopyridine,以紓緩因發炎導致的泌尿道黏膜不適。患者服用這類藥物的一、兩個小時後,尿液會變成橙色或深棕色,屬正常現象,毋須擔心。

迷思2:

尿道炎還是盤腔炎?

尿道炎屬泌尿系統感染,而盤腔炎則多見於婦科系統感染。儘管盤腔炎也會引起小便灼痛、小腹不適等與尿道炎相似的症狀,但盤腔炎患者會出現黃白色的陰道分泌物,進行性行為時的不適感亦會較尿道炎患者嚴重。相反,尿道炎患者小便不適的情況則較為明顯,兩者的症狀實際上有所不同。

不過,盤腔炎和尿道炎可同時發生,若出現任何感染症狀,還需由醫生診斷,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