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前列腺癌個案上升近兩倍。儘管近年市民對前列腺癌的認知加深,身體檢查亦漸趨普及,較多前列腺癌於早期被發現,惟仍有近三成患者確診時癌細胞已經轉移,這與前列腺癌病徵不明顯有關,稍不留神便容易疏忽,或與良性前列腺疾病的病徵混淆。對於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而言,是否有力挽狂瀾的機會呢?
何伯(化名)乃退休人士,雖已屆72歲高齡,仍保持活躍的社交生活。何伯在確診前列腺癌前,病徵並不明顯,僅有輕微骨痛,因他熱衷於遊山玩水,骨痛對他的愛好造成影響,遂求醫接受檢查。醫生替何伯進行肛門指檢時發現前列腺結節,血液檢查結果亦顯示其前列腺指數(PSA)高達700。事實上,若PSA高於100,便存在轉移性前列腺癌的風險。此外,何伯的骨骼鹼性磷酸酶水平也甚高,反映有骨轉移的可能性。醫生為何伯進行組織活檢,結果顯示癌細胞屬於第五級,即最為嚴重的級別;影像掃描也證實何伯出現多發性骨轉移。
轉移性前列腺癌分為「轉移性荷爾蒙敏感型前列腺癌」(mHSPC)和「轉移性去勢療法抵抗型前列腺癌」(mCRPC)兩大類。mHSPC 即荷爾蒙治療對患者有效,惟部份只接受荷爾蒙治療的高風險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病情會在治療後約一年演變成mCRPC,即對荷爾蒙治療出現抗藥性,即使男性荷爾蒙處於極低的水平,癌細胞仍可繼續生長。如何界定mCRPC?首先,患者須已接受荷爾蒙治療一段時間、其血液中男性荷爾蒙(睪丸酮)水平低於0.7nmol/L,並在連續三次、相隔一星期的血液檢查中顯示PSA由最低水平升高超過50%。
幸而,上文提到的何伯仍處於mHSPC階段,儘管他較遲確診,基於近年治療前列腺癌的藥物推陳出新,仍有不少治療選擇。有研究發現,及早在荷爾蒙治療的基礎上附加化療、新一代雄激素受體抑制劑或靶向性荷爾蒙藥物,病情控制會更理想,可延緩病情由mHSPC惡化成mCRPC的時間,並延長患者的存活期。因此,醫生建議何伯在接受荷爾蒙治療的同時,配合化療或新一代雄激素受體抑制劑控制病情,何伯選擇了後者。
一般而言,新一代雄激素受體抑制劑的副作用如疲倦、潮熱和紅疹等情況大多屬輕微和可控,因嚴重副作用而須入院治療的情況極少。何伯接受治療約四個月,反應良好,最顯著的是緩解了骨痛,得以繼續遊山玩水,且並無出現嚴重副作用。順帶一提,要評估治療效果大致從三方面衡量,一為臨床病徵,例如骨痛有否緩解;二為觀察患者的PSA,經治療後PSA下降幅度愈大,代表其對治療的反應愈理想,也有研究發現,接受治療後的PSA指數能評估患者的存活期;三為影像掃描,以偵測原發和轉移的病灶是否有改善。
藥物費用是不少患者擔憂的問題。目前,社福機構,例如聖雅各福群會有為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提供藥物資助計劃;另一方面,也有藥物已被納入醫院管理局安全網,患者若通過經濟審查並符合特定條件便可各關愛基金申請資助,詳情可向主診醫生或藥劑師查詢。
雖然何伯在確診前列腺癌之時,癌細胞已經轉移,但不幸中之大幸是他得到有效的治療而力挽狂瀾,病情得以控制,並維持良好的生活質素。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 陳潤生醫生